【资料图】
获嘉县是新乡市很特别的一个地方,地处平原,却有一座“同盟山”,还有全国罕有的“武王庙”。近期,随着《封神》影片的热播,3000多年前早就已闻名天下的武王庙,复又进入了人们对中华早期文明进行探源的视野,成为5000年文明史、10000年文化史的生动旁注和阐释。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跟随《行走河南 读懂中国——国宝中的新乡文明》专题摄制组,一行7人,来到位于中原腹地的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照镜镇桑庄村,探赜索隐,溯源清初大儒顾炎武手书“武王伐纣盟于获嘉”的背后故事。一、初入武王庙山门出获嘉县城,驱车沿新乡至焦作公路东行五华里左右,便是被这条公路分割为两半的彦当村。村的西边公路北侧立着一块“王侯第一坛”、“西周第一庙”的指示牌,指示牌的北侧赫然就是武王雕像,只见他头戴冠冕,身被盔甲,头执利剑,气势威严。绕过周武王雕像,步过一座小桥,继续北行,路的尽头便是周武王伐纣与八百诸侯誓师盟坛之地——同盟山。同盟山原是获嘉城东五华里的黄土堆。因其地处豫北平原,四周一马平川,而显得地势高耸,鹤立鸡群,土堆的形状又恰似一团掉在地上的面疙瘩,人们又叫它“疙瘩山”。举目四望,庙宇气势非凡地矗立在村南的一处高岗之上,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90余亩,格局颇大。庙门前两侧有石狮一对,“积善累仁卜年七百,安民除暴同德三千”的檐柱对联引人注目。 栩栩如生的石狮、石虎蹲在二门前。透过正中的山门,可以清晰地窥见整座庙宇呈我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中轴线对称布局的显著特征。整个建筑布局讲究,设计严谨,气宇恢宏。面对先民创造的璀璨文明遗产,心不由地安静下来,感受到历史沧桑厚重的气息,扑面而来,肃穆庄严。据考古发掘证实,这里也是一处新石器时代古遗址,武王庙就建在同盟山遗址之上。考古发现有仰韶时期的红陶、小口尖底瓶、红陶钵、红陶环及部分彩陶片,是典型的仰韶时期文化特征,具有很高的考古研究价值。198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的平面形状为一不规则竹篓形,东头大,西头小,东西长,南北短。以武王庙大殿中心为基点向东100米,向西395米,向南、向北各199米,总面积21万平方米,文化层厚度为同盟山上厚约6米,地面以下厚约2—3米不等。向西,约500米有一村庄,名为洛纣村,带有强烈的牧野大战的历史痕迹。获嘉县历史悠久,县名“获嘉”的由来还有一段小插曲。西汉汉武帝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巡幸至新中乡,恰巧获悉南越相吕嘉叛乱被平息,欣然命名获嘉县。二、同盟山:“王侯第一坛”周武王同盟山是一处高约20米的土台,面积约3.75万平方米,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说,牧野大战时“武王伐纣与诸侯会盟于此”,同盟山(坛)诸侯兵捧土封之。顾炎武在他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中也载明“武王伐纣,盟于获嘉”。商末, 纣王当政时,昏庸残暴,花天酒地,沉湎女色,施炮烙之刑,杀戳忠臣,弄得诸侯不安,奴隶不断反抗造反。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46年,武王克商年),周武王在太公望(姜太公)、周公旦等人辅佐下,奉载文王木主(牌位),率领文武官员,督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司马迁《史记·周本纪》),联合庸、蜀、羌、髦、微、卢、彭、濮及各姓国等八百诸侯兴兵伐纣,军至牧野战场边沿的清水西南岸殷畿内地宁邑(今获嘉县一带)勒兵修整。在疙瘩山上,武王与参战的友邦及诸候国结成同盟,共商伐纣大计。为表同盟伐纣的决心,八百诸侯各自带着自己的将士,一人捧一捧土撒在疙瘩山上,把小小的疙瘩山堆积成了方圆几百亩,高五六丈的大土丘,站在上面,东可望牧野,西可眺孟津。将士兜土筑台设坛,筑成会盟台后,推选武王为盟主,誓师伐纣。进入庙区院内,在正中广场北侧,立有一碑,上镌刻有《尚书•牧誓》原文: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与商战于牧野,作《牧誓》。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邓、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夫子勖哉!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勖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罴,于商郊。弗迓克奔,以役西土,勖哉夫子!尔所弗勖,其于尔躬有戮。”《牧誓》,是一篇佐证牧野大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古代文献,记载了大战前和战场战斗的场景,十分珍贵重要。作为西周王朝的开国之君,周武王是因为其兄伯邑考被商纣王残杀,才得以继位的,在他继位后,在姜子牙,也就是姜太公辅佐下,牧野一战而改变历史进程,成就了灭商兴周的大业。在历史名词“汤武革命”中,汤即是商汤,武即周武王。武王十一年殷历二月四日( 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武王牧野大战克商日),黎明时分,武王左杖黄铖,右秉白旄,登台麾军,作决战前誓师。誓罢,陈师牧野,一战灭商,建立了西周王朝。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在一件叫“利簋”的青铜器上得到确凿认证。此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是西周早期的一件青铜器,器内底铸有铭文4行33字——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右史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这清晰地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利簋铭文内容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完全一致。作器者名“利”,他随武王参加战争,胜利后受到奖赏,铸造这件铜器以记功并用来祭奠祖先。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利簋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利簋器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利簋为圆形两耳方座,这是西周出现的新式样。利簋采用上圆下方的形制,是西周初期铜簋的典型造型,同时也是中国古人对天圆地方这种古老观念的体现。伐纣胜利班师凯旋时,周武王将文王衣冠葬之于盟台西,即今同盟山西南三公里之张卜村之“周文王冢”,誓师盟台即被后人称作“同盟山”。这场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正义之战,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武王伐纣之牧野大战,不但决定了一个延续555年的殷商王朝的灭亡,一个近800年的大周王朝也由此诞生。传说胜利后,姜子牙还在此处封神,还留下了文王冢、妲己冢、黄飞虎冢等大大小小“七十二冢”的神奇传说和遗址,也为后人留下了小心翼翼、天作之合、黄钺白旄、白鱼入舟、赤鸟流屋、叩马阻谏、不食周粟、爱屋及乌、助纣为虐、百夫致师、前徒倒戈、血流漂杵、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等长长的一串成语掌故。在同盟山四周,也有许多与当时作战相关,富有灭商特殊色彩的地名。如伐纣军的谋士营——“彦党”(今彦当村),武王商议军机之地并武王精师宿地仪仗营(今东彰仪村、西彰仪村),兵甲粮仓草仓(今东仓村、西仓村),伯夷叔齐庙等遗址,姜尚冢、妲已冢、黄飞虎冢等72处墓冢,传说中的纣王落马处(今大洛纣村、小洛纣村),姜太公刺杀妲已处之刺狐寺(今名后寺)、锁狐洞,宝镜照妖处(今照镜村),妲已梳妆台等。这些历史遗存,与紫雾蒸腾的同盟山一起,构成了一幅恢宏壮阔的历史画卷,再现着当年伐纣的诸侯盟军气吞山河的誓师场面和滚滚鏖兵的牧野大战激烈场景。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大明》中,生动地记载了牧野大战的激战场面: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一战定天下,一战而实现了王朝兴替,一战改朝换代,武王和姜太公指挥的盟军之所以能够以少胜多,最终战胜殷纣王,深刻地印证了“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从此,“牧野洋洋 檀车煌煌”历史的跫音,响彻这座以“新”为名的城市的古今,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和文脉,代代相传。三、武王庙:“西周第一庙”明《获嘉县志》记载:“同盟山在县东北五里,相传武王伐纣与诸侯同盟于此。”清《重修周武王庙碑记》载:“邑之东北七里许有土岗。韩诗外传:周武王伐纣之时大会孟津,戌午渡河,遂于此观兵焉。故左有校阅台,右有饮马泉。”武王庙是后人历经七雄分争、战乱煎熬后,为纪念周武王在此誓师伐纣,缅怀故往,思念武王伐纣功绩,以寄托情思而在同盟山上修建的。武王庙始建不可考,元末毁于兵火,重建于明初洪武年间,经历代修葺,颇具规模。其南北长175米,东西宽100米,为坐北朝南中轴线对称形式的古代建筑群,有极高的建筑价值和历史文化,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南向北,栉次粼比,依次建有山门3间、二门1间、拜殿3间、大殿3间、后殿3间。拜殿前两侧有东、西配房各3间、大殿东侧有配殿二座各3间,后殿东、西两侧有配殿一座各3间,这些建筑计有30多座共同构成了武王庙古建筑群。高大劲挺的天然木质梁柱,屋檐下彼此交织的斗拱和飞昂,是典型的明清传统风格,风味古朴。屋檐下墙体与屋顶衔接处位置,飞檐高耸,斗栱密立,勾心斗角,各种“昂”(昂,为古建专门术语,是中国古代建筑斗栱结构中的一种木质构件。)姿态万千,各舒身姿,共同营造出传统建筑的中国气派和精气神。30多座古建皆为明代典型风格,清代重新翻修。整个区域古建筑群,布局考究,保存状态良好,十分难能可贵,值得用心珍惜呵护。武王庙属于保护颇为完整的典型古建筑群,有山门、二门、拜殿、武王大殿、东西文武臣廊、文王殿、太公殿、圣母殿(武王后、太公女儿邑姜)、周公殿等王侯公卿殿堂和诸侯饮马池,同盟指路碑、古井、唐槐、历代碑碣20余通;另有召公殿、碧霄宫、钟鼓楼、太公校阅台、夷齐叩马处、同盟坊、演武坊、八百米御道等遗迹,古建筑群占地68000平方米,格局严谨,气势恢弘。庙内塑周武王及其群臣塑像,四季观览者络绎不绝。庙中一株参天唐槐,枝叶如盖,碑刻林立,石坊飞架,气势雄伟。夕阳西下,鸟雀盘旋归巢。日落西方云蒸霞蔚,颇为壮观!作为获嘉县八景之一的“同盟夕照”载入县志,被历代文人诗赋所歌咏,更是将武王庙的声名远播。古人有诗赞曰:“适意同盟逸兴赊,西风回首夕阳斜。一树霜叶留余照,几处烟村噪暮鸦。野色苍茫迷客路,笛声鸣烟有人家。停骖此际怀周武,目断长空送落霞”。香山居士白居易曾为庙中唐代古槐题云,“吊民伐罪事已空,落日荒台动秋风。八百诸侯今安在?独留乔木恨未穷。”近期,随着《封神》影片的热播,3000多年前早就已闻名天下的武王庙,复又进入了人们对中华早期文明进行探源的视野,成为5000年文明史、10000年文化史的生动旁注和阐释。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是一场正义之战,正义终究战胜了邪恶,仁政代替了暴政。此后,华夏文明进入礼制社会,真正意义上的文明国家西周代替了殷商,历史的帷幕掀开了新的篇章。周武王同盟山,就是传说与牧野大战有关的一处胜迹,同时它的下边也有丰富的龙山文化和至商周考古文化层。千百年来,同盟山、武王庙吸引着无数的文人骚客和四方游客,纷至沓来,凭吊游历,驻足追思。如今,这里也成为了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习了解中华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的一处值得一来的研学目的地。来新乡,一定要到获嘉去走一走。打卡武王庙,探访同盟山,寻找破解牧野大战的金钥匙,这里是一扇窗口。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作者:郝永飞 赵文娇写于2023年5月4日07月29日改定
标签: